作為排水大戶,燃煤電廠每年廢水排放量約占全國工業企業排放的10%。其中,脫硫廢水因濁度大、硬度高,及重金屬、氯離子等含量高,容易結垢、腐蝕,處理難度較大。隨著環保政策日漸收緊,對廢水處理的要求越來越嚴,零排放技術應時而生,目的正是不讓一滴廢水外排。
不過也有專家指出,盡管趨勢使然,零排放卻不等于目前的處理方式。甚至對于部分電廠而言,因建設運營成本高、存在固廢污染隱患等制約,上馬脫硫廢水零排放還需三思。究竟要不要實行脫硫廢水零排放,或是繼干濕脫硫二法后,燃煤電廠環保領域的又一個爭論焦點。
脫硫廢水零排放有何難點?
現有脫硫廢水零排放技術主要是將廢水蒸發結晶,實現液體零排放,但蒸發后的固體無害化處理卻是難點。因屬于典型的高鹽廢水,脫硫廢水含大量氯離子、硫酸根離子、鈣離子等鹽類物質。如不合理處置蒸發后的結晶鹽顆粒,即便實現“沒有一滴廢水外排”,仍存在固廢污染隱患。
“零排放”的另一關鍵——成本。脫硫廢水零排放在我國起步較晚,相比酸堿廢水、灰渣廢水等治理,并不盡如人意。目前真正做到“零排放”的只有20余家燃煤電廠,實屬“鳳毛麟角”。每個電廠的燃煤煤質、工藝流程、水質狀況不同,產生的廢水性質各不相同,需‘一廠一策’進行討論,關鍵正是成本。”另一項成本就是后期運行。現有零排放技術,主要包括過濾掉較大懸浮物的膜濃縮技術,利用高溫加熱的多效蒸發技術,及機械式蒸汽再壓縮技術等方式。結合電廠實際情況,噸水運行費用在30-80元,不同電廠的運行成本相差甚遠。